水利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加强江苏水利工程遗产管理和保护,省水利厅组织开展了江苏省水利工程遗产申报工作。经过层层评估、申报、评价等环节,评选出了《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》。其中,武进春秋淹城榜上有名。
一直以来,春秋淹城以保护与传承为己任,持续开展遗产修复、展示工作,不断改善遗产存续环境,深入研究遗产的文化内涵,推动遗产高质量发展。淹城遗址三道城墙依地势蜿蜒逶迤,如巨龙盘桓;三河护城清波荡漾、游鱼如织;城内绿树成荫,花卉四季飘香;龙泉、奄民故里、岳飞点将台、头墩、肚墩、脚墩、孙武草庐等景点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,每年慕名来此学习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。
摄影:邵大周
工底蕴深厚,历史内涵丰富
淹城遗址始建于春秋时期,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“三城三河”形制的地面古城遗址,距今已有两千七百余年历史。1986年至1991年,考古队对淹城进行了四期为时六年的考古挖掘,出土了三千余件珍贵文物。其中最著名的独木舟4条、青铜器20多件,均为稀世珍宝。这批成组文物的出土,展示了淹城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内涵,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轰动。1988年淹城以其独特的形制、珍贵的文物,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淹城的建造,结合江南水乡地方特色,以挖护城河堆土的方法筑城,三道河相互贯通,曾经全靠船只摆渡出入,一城一水,层层相套,三道护城河与三道城墙,形成三层屏障,体现了“筑城以卫君”的防御保护功能。淹城的子城和内城都不在正中,子城距中心向北有百米之远,使得子城北面三道城河挨近重叠,形成“峰岗、深谷”之地形,以屏挡冬季寒冷的北风,而内城与外城的东、南、西三个方向则形成大片的开阔平缓地带,以迎纳夏季主导的东南凉风,藏风聚气。三城三河的不规则布局呈现出独有的节奏韵律、方圆刚柔、自然有机、玄幻神秘等艺术特色与形式美感,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造型审美。
工因地制宜,水利价值凸显
淹城是结合当地土质和材料、水网系统和交通,进行因地制宜的建设和规划的优秀案例。挖河道的土,可以用来修建高高的城墙,抵挡洪水,而内外河道的相同还能起到排洪泄洪的作用。另外,三道护城河循环转通,且“八浜通四方”有多条水沟与外界相通,经由水城门的控制,有很好的蓄水防洪及抗旱功能,民国二十三年(1934),江南大早,唯独淹城内外河水依然碧波荡漾。另外,通过查阅地方志中淹城与周边水系的关系发现,淹城外城河属两乡界河。在央视有关淹城遗址的纪录片——《地理·中国》之“水城龙吟”片段中,曾有专家从地理和地质学的角度解读“三河三城”,并提出了一个大胆创新的观点,即淹城遗址可能是一项早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。
工创新驱动,文旅融合纵深
中国的历史长河不能缺少春秋时期,那是一粒文化的种子,承接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进程。如今,人们透过淹城,穿越千年,触摸历史,感悟春秋。国内首家春秋文化主题乐园——淹城春秋乐园,取材于春秋时期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历史、人文,通过情景体验的形式,将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静态观赏型项目、互动演艺性项目和体验游乐式项目相结合,构建出“小淹城”与“大春秋”交相辉映的旅游景区。
在创意式演绎春秋历史文化的同时,淹城还对常武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。传统商业街坊上集中了“芙蓉鲜螺”“雅浦黄酒”等地方美食和“留青竹刻”“乱针绣”等非遗艺术。“武进文化馆”“袁晓园艺术馆”等与淹城博物馆一起,构成了武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,激发当地居民对祖国、对家乡的强烈自豪,也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武进深厚的文化积淀。
在淹城,人文邂逅科技,思想跨越边际无限成长,绘出了一步一春秋。为做好做深“水”这篇大文章,淹城遗址将紧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机遇,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,打造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、国家文化公园。瞄准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目标,勇当践行“532”发展战略的排头兵,推动高品位文旅融合,为建设文化繁荣、旅游兴旺的现代化常州奋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