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”。二十四节气,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,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,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,甚至是文化观念。它将天文、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,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。

【立春知多少】

每年公历2月3日至5日为“立春”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,也是一年四时之始。“立”有开始之意,“立春”揭开了春天的序幕,标志着万物复苏的春季到来。立春后,天气将逐渐回暖,大地万物复苏,大自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。

【立春有三候】

“柳色早黄浅,水文新绿微”。根据《中国天文年历》显示,2023年2月4日,我们迎来“立春”节气。此时,大地开始解冻,蛰虫逐渐苏醒,鱼儿浮在未融的碎冰下游动,“从此雪消风自软,梅花合让柳条新”。

◎一候东风解冻

(东风送暖,大地开始解冻。)

◎二候蜇虫始振

(残雪消融滋养大地,

蛰居的虫类,开始慢慢苏醒。)

◎三候鱼陟负冰

(河里的冰开始逐渐融化,鱼儿到水面上游动。

水里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,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浮在水面。)

【立春民俗多】

一年之计在于春,古人对“立春”非常重视。我国自古为农业国,春种秋收,关键在春。此时民间会举办许多迎春活动,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春天、对农业的重视,也表达了对农业丰收、吉祥安宁的向往和祈盼。

◎迎春

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之一。据文献记载,周朝迎接“立春”的仪式大致为:立春前三日,天子开始斋戒,到了立春日,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,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,祈求丰收。宋代的《梦粱录》中记载:“立春日,宰臣以下,入朝称贺。”到了清代,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、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。据《燕京岁时记》中记载:“立春先一日,顺天府官员,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。”

◎打春

打春,也叫“鞭春牛”,是指用鞭子抽打泥土做的牛,以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。相传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,西周时期“周公始制立春土牛”,宋代“自京都至各州县俱于衙前陈列土牛”,清代《燕京岁时记》中也记载:“立春日,礼部呈进春山宝座,顺天府呈进春牛图,礼毕回署,引春牛而击之,曰打春。”

春天到了,人容易犯春困,牛也会懒洋洋,挥鞭一打,象征着把人和牛的懒惰都打走,意在鼓励农耕,发展生产,以祈丰年。

◎咬春

咬春是指在立春这天吃春饼、春卷、萝卜等食物,以祈求身体健康。北方地区多吃春饼,将面饼里裹上韭菜、豆芽、鸡蛋、熏肉等食材,卷起来从头吃到尾,寓意有头有尾。南方多吃春卷,薄面皮包上黄芽菜、笋丝、香菇丝等食材,在热油中炸至金黄酥脆。

咬春也是古人的食疗养生法。“咬春”嚼萝卜,则取古人“咬得草根断,则百事可做”之意。立春之后,天气由寒转暖,萝卜、韭菜等食材有辛甘发散之效,利于生发和保护阳气。《燕京岁时记》亦云:“是日,富家多食春饼,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,曰咬春。谓可以却春困也。”

【立春节气课】

立春是一年的开始,要做好一年的规划,为全年打好基础。2023年2月4日,立春节气当天,15组亲子家庭踩着寒假的小尾巴,走进博物馆,参加了立春节气活动。

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”春天是一幅多姿的画卷,推开春天的门,孩子们观赏“四季淹城”、品读“立春诗词”、手绘“迎春花开”、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!

冬去春来,生机渐显。我们期待孩子们以“立春”为新的起点,为梦想努力,不负春光不负己,一起感受春暖花开,朝着明亮那方出发!

本篇部分图文整理自《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》

撰稿:王丽娜

图片:邹佳丽,常幼师学生及家长

审核:张宇

嘿,我是小淹,需要帮助随时找我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