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记否?
悠长的旧巷子里,
一声声清亮的吆喝,
或高亢或低沉的买卖声,
叮叮当当的打铁声……,
伴随着清晨朦胧的睡意和黄昏的暖阳,
轻飘入耳。
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。
中国社会的分工,
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基本形成。
关于行业,
自唐代起便有三十六行的记载。
面塑、货郎、竹匠……
那些曾在时光里大放异彩的老行当,
现在你还记得多少?
春秋乐园的市井商街上,
随处可见的铜像,
展示了很多老常州行于街市的工种。
这些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行业,
深深承载着龙城旧时百行的回忆。
一起来看看吧~
爆糙米
将五谷杂粮装入能封闭的铁炉内加热,达到一定程度时打开铁盖,谷物随一声巨响膨化,变成松软可口的美食。
变戏法
今称“魔术”,源于汉代。表演者以快速敏捷的手法,展示各种物品增减或隐现的变化,使观众在视听上产生错觉。
货郎
在交通闭塞的年代,肩挑货担,手摇响鼓,行走于农村和城市小街僻巷,叫卖日用杂货或收购土特产品的商贩称为“货郎”。
木匠
木匠是以树木为材料建造房屋、制作各种家具的行当。主要工具有斧头、锯子、刨子、凿子等。古代的鲁班是代表人物。
面塑
俗称“捏面人”。艺人用糯米粉为主要材料,调入不同颜色,用手捏、搓,用工具切、割,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。
牵猪郎
猪是农民养殖的主要牲畜之一。猪郎是专门给发情母猪配种的公猪,牵着猪郎上门为母猪配种的行当称“牵猪郎”。
私塾先生
在中国古代,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由民间私塾来承担,私塾教师一般是地方上的秀才,俗称“私塾先生”。
掏耳朵
旧时,人们大多在野外劳作,灰尘进入耳朵,影响听觉。由此,民间就出现了专门清除耳朵内污垢的行当。
养蚕
养蚕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养殖技艺,流行于江南农村。蚕以桑叶为主食,浑身是宝。蚕丝具有很高的经济和实用价值。
竹匠
以竹子为主要材料,制作各种生活用品,生产器具的手工业者。竹器造型精美,应用广泛,历来深受用户喜爱。
迎亲
古代,江南农村姑娘出嫁,南方要抬花轿到女方迎接新郎把新娘抱上花轿,由管乐队伍开道,前往南方完婚。
车夫
黄包车是旧时街上最常见的交通工具,随着公共汽车的出现和机动三轮的问世,黄包车进入历史。
对于故去的岁月来说,
传统文化中的老行当,
是儿时记忆中的经典片段,
是鲜活的文化符号,
承载了难以忘却的纪念。
随着高楼大厦替代窄巷小院,
机械生产替换传统手工,
那些牵系千家万户生活点滴的老行当,
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。
也许不久以后,
那些曾温暖我们童年的传统工艺,
只能成为回味的往事。
届时,
希望春秋乐园能带你找回最初的记忆。